首页 协会简介 最新动态 协会活动 招聘求职 文件下载 访客留言 心理信息 图库 心理测试平台 
会员登陆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滚动公告
济南心理卫生协会重要通知:

    EAP执行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取消后的心理卫生工作执业能力通行证!
    EAP——助力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由中国员工心理健康工程EAP山东管理中心联合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心理学专委会共同主办、济南心理卫生协会协办的“EAP实用专业技术”培训班即将于近期在济南举行。报名确认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国家对于“疫情后经济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健康中国行动”等大力支持下,EAP事业必将大有可为!   
    请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并参与。报名电话13698625333
济南心理卫生协会专家讲座---之二
济南心理卫生协会,十八大,三中全会,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学术研讨会年会,爸妈在线,山东济南心理医生,济南心理咨询师,济南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心理养生,企业EAP,山东EAP网,员工心理健康,心理讲座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应用管窥
——以《易经》与萨提亚模式为视角[①]
I Ching and grow of Satir’s model——focusing on Yi(易,change), Sheng(生)and change, grow
 
曾凡朝(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齐鲁师范学院,济南 250013)
摘 要:萨提亚模式在世界享有盛誉,在中国亦风起云涌。《易经》乃“大道之源”,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易经》之 “变易”与萨提亚模式之 “change”、 《易经》之 “生生”与萨提亚模式之 “grow”有着内在的关联,探讨其中的深意,能够更好地促使萨提亚模式的中国化与引爆《易经》对心理治疗的巨大潜能。
Satir’s growth model enjoys high reputation in the world,and is surging popularly in China. I Ching as the origin of the great Dao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ains rich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There is an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Yi(易,change) of I Ching and change of Satir’ s model. So is Shengsheng(生生) of I Ching and grow of Satir’s model. If we explore the profound meaning between them, we can promot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tir’s model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light huge potential of I Ching for psychotherapy.
关键词: 易经;萨提亚模式;易;生;change;grow
英文关键词: I Ching;Satir’s model;Yi(易,change);Sheng(生);change;grow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与心理学的关系,学界多有涉及和论述[②]。但是,《易经》与作为当代心理治疗中家庭系统疗法的重要一支的萨提亚模式的关系至今还没有涉及。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本人被誉为“家庭系统治疗之母”(The Mother of Family System Therapy )[③]、“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everybody's family therapist )[④],在当代心理学和社会工作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在美国的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声名卓著。萨提亚本人及其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已经表明:萨提亚模式的基本信念、对个人内在资源的挖掘和个人心理机制的深度分析超越文化的界限而能够在其它文化中发挥作用。萨提亚及其追随者从1983年开始就在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开展工作,近十年在中国内地风起云涌。面对在中国环境背景下成长的家庭和个体,萨提亚模式如何更好地成为适合中国家庭的治疗方式,这就有必要探讨萨提亚模式的中国化问题,使得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更好地适合于中国文化、更好地适合于中国家庭和个体。作为“大道之源”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本文以《易经》为切入点探讨萨提亚模式的中国本土化之文化基因,就教方家。
 
一、易与change
《易经》之“易”的最基本的含义之一就是“变易”。《易经》的基本单元是“爻”,“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变化的观点贯穿于《易经》一书,正如《易·系辞(下)》所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⑤]《易纬·乾凿度》托孔子之名解释《周易》之“易”的含义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也、变易也、不易也。”[⑥]郑玄(公元127-200年)《易赞》及《易论》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一三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⑦]。所以,《易经》又称《变经》,变化发展的观念是贯穿《易经》的—个基本思想。“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阮籍(公元210—263年),《通易论》:“《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往古之变经也。”[⑧]称《易》为变经,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孔颖达(公元574-648年)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殊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周易正义》卷首)[⑨]熊十力(公元1885—1968年)晚年“忽触悟《变经》,启发益宏”,认为“《易经》古称《变经》,以其阐明变化之道故。”[⑩]“太初羲皇画卦爻,以明宇宙变化的理法。其书为六十四卦,每卦皆以两卦合成。然分观之,则皆以三爻成卦。爻字涵义深广,略言之,只表示变动。”[11]
《周易》的书名,西洋人翻译为“The Book of Change”[12],意即关于变化的书。这一译法道出了《周易》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特征,也符合中国古人对于《周易》思想内容的基本认识。生命中的一个永恒就是,变化总在发生。我们身边总有变化。其实这也是西方关于世界的基本认识。赫拉克利特在公元前500年就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13]只有变化是恒久的。
“萨提亚对变化有独特的理解”[14]。“萨提亚称变化是生命的代名词”(Satir spoke of change as another way of talking about life.)[15]“萨提亚一直专注于在存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推动多元综合而自然的变化。” (Satir was intent on facilitating complex and natural changes on many different levels of being.)[16]萨提亚模式的最基本的信念、原则和观点之一就是“Change”, “在萨提亚成长模式中,改变是必不可少、必然发生的。”(In Satir's growth model, change is essential and inevitable. )[17]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萨提亚模式中比较普遍的共同信念和原则的第一条是:“改变是可能的。即使外部的改变有限,内部的改变也是可能的。”(Change is possible. Even if external change is limited, internal change is possible. )[18]“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焦点是改变,朝向更加一致、更加和谐、更加负责、最终更加充实的生命的改变。”(The main focus is on change towards greater wholeness, more harmony, greater responsibility and, ultimately,a fuller life.)[19]“萨提亚模式中的主要任务是促成改变(The major task in the Satir model is working on change.)”。正如萨提亚所说的,“我们总能变废为宝!”所谓的宝就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生物调控能力以及在许多层面上具有获益性特征的变化”(Partridge,1983)。As Satir would say, “We can always change shit to compost!” Compost has been defined as: “a highly complex set of biological, regulated capacities, change of beneficial characteristics at many levels” (Partridge,1983). [20]通过改变,萨提亚在实践中辅导过的家庭超过5000多个,确实改变了许多个人和家庭,广受欢迎。在萨提亚的种子模型中, 变化被看成是正在进行的生命过程,不管是在细胞的水平上还是在宇宙的意义层面(In the Seed model, change is viewed as an ongoing life process occurring at a cellular as well as a cosmic level.)[21]“在系统性方法中,对过程的关注可以带来改变,这一观点常常被认为是萨提亚重大的治疗贡献。”(Focusing on process to bring about change in a systemic approach is often considered satir's major therapeutic contribution.)[22]萨提亚相信改变深植在我们内心中,我们不断接触到更多的内心资源,不断接受我们情感的本来面目,不断与我们自己达到一致,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命能量统一和谐。这种改变延伸到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更加有效,关系更加亲密。最后则会改变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会改变世界。在萨提亚去世的六个月前所写的序言中称:“尽管在这个领域内我已经工作和奋斗了 50 多年,我仍然对人类为了将这个世界变成更美好的居住家园而表现出的精神力量寄予了高度的希望和极大的热忱。我希望你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可以加入我的行列,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中将这个梦想转变为现实。”[23]
二、生与grow
“易之第一要义即是‘生生’之义”[24] 。“‘生生之谓易’”是《周易》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精神[25]。《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是《系辞》 对《周易》大义的阐发。“生”的甲骨文( )意为下从地,上为生出的草木。许慎的《说文解字·生部》云:“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26]“生”之本义为草木生出、生长,引申后泛指生育、出生、产生,生命,生存、活着等等。“生”在《周易》中既是解释筮法的概念,又是表示天地根本属性的命题,是生命的常态,是自然、人、物的常道。“生生”是对万物生长、生命力量与人类生存的阐述说明。生是天地的大德。“生”又重叠言之,称为“生生”,表示生而又生,生生不已,不断创造,这就是“易”。 《御纂周易折中》的总篡官李光地在解《乾文言》时说:“天只一团生意,以生物为事,无一息之停,那一点好生的心,乾乾净净,一无所为”, “天地好生之心,万古如此”[27] 。 “天地仁诚,所以生生不已:天地抛开‘生’还有什么。”[28] 《周易》最早从哲学层次上论述了“生生”,它内涵了变化、循环、生育、生命等多种涵义。从周易的符号系统看, 周易六十四卦, 以阴阳往复为基础, 以八卦相荡为关键, 相互涵摄, 充分透显了宇宙创生相生的生生原则。“生生”既是从宇宙论层次上包含了人的生命的自然万事万物变化运作的总称,意指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义;又具有与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本体意义价值,把生生不已看作天地万物最根本的性质,宇宙化育无穷,日新不息。“阴阳相互转换, 日月自然交替,昼夜前后相继等等,都体现了天地之间周而复始的生生不息。而且,易最重要的意义不是指诸如天体等不停地循环运动,而是指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而代替旧事物的变易过程。”[29]
人以天为本,天以人为心。《易经》创立之初早已体现了道贯天地人的思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系辞下》)在天地之中,人更加体现了天地宇宙的生生之德。生生之道这种生生之易是人生成和成长的内在根据。在此基础之上,人之成长所需要的仁义礼智、元亨利贞也就自然产生并有了鲜活的力量。“《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气化之于品物, 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欤!观于生生,可以知仁;观于其条理,可以知礼;失条理而能生生者,末之有也,是故可以知义。礼也,义也,胥仁之显乎!若夫条理得于心,其心渊然而条理,是为智;智也者,其仁之藏乎!生生之呈其条理,显诸仁也,惟条理,是以生生,藏诸用也。显也者,化之生于是乎见;藏也者,化之息于是乎见。生者,至动而条理也;息者,至静而用神也。卉木之(株)枝叶华实,可以观夫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可以观夫息。是故生生之谓仁,元也;条理之谓礼,亨也;察条理之正而断决于事之谓义,利也;得条理之准而藏主于中之谓智,贞也。”[30]  “自人道溯之天道,自人之德性溯之天德,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仁也。由其生生,有自然之条理,观于条理之秩然有序,可以知礼矣;观于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可以知义矣。在天为气化之生生,在人为其生生之心,是乃仁之为德也;在天为气化推行之条理,在人为其心知之通乎条理而不紊,是乃智之为德也。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凡仁义对文及智仁对文,皆兼生生、条理而言之者也。”[31]  “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32]
萨提亚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是“grow”,《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4版增补本》中对“grow”切近的解释是:“ (from sth) (into sth) develop, esp into a mature or an adult form 生长; 发育(尤指成熟或成年)。”[33] 《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grow”切近的解释是:“increase in size by natural development生长,发育”[34]。“grow”与《易经》中的“生”之概念非常接近,在萨提亚模式中将之翻译成“成长”。萨提亚模式也叫“萨提亚成长模式”(Satir’s growth model),“这一模式的第一条假设是:人都是趋向成长的。”(The first assumption in this model is that people are geared toward growth. )[35]“萨提亚通过研究和实验建立了她的成长模式。”(Out of Satir's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came her model of growth.)[36]  “她的成长模式是基于人类的能力去改变、拓展和显现证明这种成长。”Her growth model is based on the human ability to change, expand, and manifest that growth.[37] 萨提亚模式的最基本的信念、原则和观点中多次讲到“grow”(即“生”、“成长”),例如:“我们人人拥有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We all have internal resources we need in order to cope successfully and to grow.)[38] “人们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联结,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成长。”(People connect on the basis of sameness and grow on the basis of being different.)[39]萨提亚认为,治疗必须根植于内在的力量,发自想改变的需要、对于成长坚定不移的信念。前进是成长的方向(Forwardness is the way growth goes.)。比如在冥想中,人们常常说萨提亚的冥想非常有力量。而萨提亚自己说她是以对方为基础并以对方自身的成长为导向的:“我认为他们想告诉我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和改变。……我想说的只是为了引导产生成长。”(I think what they are telling me is that they had a sense of their own power, a sense of change, of the power of themselves. ……I never want anything I say to be anything except growth producing.)[40]“我想做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思想和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我们迈向一致性和高自尊的成长中所具有的诸多可能性。”What I want to do is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nnectedness of thought and body response, and its many possibilities, in our growth towards congruence and high self-esteem.
萨提亚模式以变化为前提,以成长为核心,着重提高个人自尊与责任,旨在“身心整合、内外一致”,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为了更好地成为适合中国家庭的治疗方式,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萨提亚模式的中国化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萨提亚模式与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文化原型结合的问题,以便我们立足于中国人内在的文化基因原型,更好地学习包括萨提亚模式在内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具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又具有学习他者的胸怀,不至于在学习他者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①] 曾凡朝,易经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齐鲁师范学院教授。
手机:13361010961,邮箱:jackzeng2007@126.com
[②] 相关的论文按照发表时间有:燕国材:《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心理学报》1994年03期),李友仁:易学文化对中国人心理素质的影响(《湖湘论坛》1997年03期),赵继明: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周易研究》1998年03期),陆扬:荣格释《易经》(《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03期),申荷永,高岚:《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心理学报》2000年03期),申荷永,高岚:《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周易研究》2001年03期),刘青:《易经》心理动词语法功能析微——兼与甲骨卜辞比较(《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彭贤:荣格与《易经》(《周易研究》2003年02期),宋丽波:西方表象活动周期理论与中国周易思想的一致性(《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李伯聪:咸卦和艮卦的性心理学解释(《周易研究》2004年02期),郑剑虹,黄希庭: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潘殊闲: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1期),徐仪明:《易经》心理思想研究(《齐鲁学刊》2005年01期),徐仪明:《周易》“心”范畴心理学疏解(《周易研究》2005年06期),汪新建、 俞容龄:荣格与《易经》: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尝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01期),曾维希、张进辅:周易人格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的比较(《心理学探新》2006年04期),赵方强:《周易》之组织心理思想初探(《心理学探新》2006年04期),赵方强:对《周易》的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几点浅见(《心理学探新》2007年03期),刘恒:《周易》坤卦“直方大”的心理学含义探微(《周易研究》2008年06期),徐仪明:试论易学心理学的特质(《湖湘论坛》2010年05期),李娟,沈士梅:荣格的《易经》心理学思想探微(《周易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的书籍按照出版社时间有:李友仁:《易学通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五章易学与科学”的“六、易学与心理学、美学”,程石泉:《易学新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三章“卜筮之用”的心理学,姜祖桐:《周易与人格》(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姜祖桐:《易学心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版),徐仪明:《易学心理学  精神之谜猜想》(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③] California Social Work Hall of Distinction(http://www.socialworkhallofdistinction.org/honorees/item.php?id=33)
[④] http://www2.webster.edu/~woolflm/satir.html
[⑤]曾凡朝.《易传》易道本体刍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3).
[⑥] 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第77页。
[⑦]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5年, 第88页。
[⑧]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页。
[⑨]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5年, 第88页。
[⑩] 熊十力.体用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第5页。
[11] 熊十力.体用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第12页。
[12] Wei Tat(1977).An exposition of the I-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Hong Kong: Dai Nippon Printing Co.,(H.K.)Ltd.
Hellmut Wilhelm(1977.1997).Heaven, earth, and man in The book of changes.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Rutt,Richard(2002).The Book of ChangesZHOUYI. Routiedge Curzon.
Richard Wilhelm1967.the I-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ck M.Balkin(2002). The Laws of Change.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14] Sayles, Carl.Transformational Change—Based on the Model of Virginia Satir.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15] Sayles, Carl.Transformational Change—Based on the Model of Virginia Satir.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16] Family Reconstruction. Taylor, Gloria.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形容心理学是“存在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being'. Abraham H. Maslow.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ition [Hardcover].John Wiley & Sons Inc.
[17]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18]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19] Banmen, John.The Satir Model:Yesterday and Toda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20] Family Reconstruction. Taylor, Gloria.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形容心理学是“存在的科学”。 'the science of being'. Abraham H. Maslow.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ition [Hardcover].John Wiley & Sons Inc.
[21] Satir,V.and Baldwin,M.(1983).Satir step by step.Palo Alto: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P164.
[22]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P329
[23]《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序》:(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 简·格伯,玛利亚·葛茉莉,聂晶 译 易春丽 审校: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24] 李尚信:生生:《周易》的第一要义 ,光明日报 2004.04.13。李尚信指出:为何说易之第一要义是“生生”之义?这得从易的原始与天地万物的生成说起。《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正义》孔疏曰:“‘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又曰:“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可见易从一开始就是讲“生”的,没有生就没有天地,就不可能有万物。在《系辞》作者看来,一旦天地产生以后,易就蕴含在天地(乾坤)之中了。易立乎天地(乾坤)之中,天地(乾坤)即发挥其化生万物的功用。《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彖》说得更明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即是说万物的开端、产生皆由乾坤的生生而来,离了乾坤的“生生”、“生化”作用,就不会有万物的产生与存在。
[25]曾凡朝、张涛.“生生之谓易”与生态文明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6]  [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第127页。
[27]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 (上册)[ M] . 北京:中华书局,1995.161
[28]杨向奎.《易经》中的哲学与儒家的改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9]曾凡朝. 程颢易学思想管见[J]. 周易研究. 2005(5).
[30]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上[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1.63
[31]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上[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1.48
[32]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上[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1.62
[3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4版增补本》(英)霍恩比著、李北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73页。
[34]何恩春 主编.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
[35] The Famil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Its Evolution to Date:Virginia Satir's Transformational Process.  Beaudry, Gilles.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Mar2002, Vol. 24 Issue 1.
[36]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P6
[37]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P16
[38]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P16
[39] Satir,V.,Banmen,J.,Gerber,J.,&Gomori,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P17
[40] Virginia Satir (1991).Meditations of Virginia Satir:peace within, peace between, peace among.Palo Alto.CA: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Virginia Satir; Anne Banmen; John Banmen P4

版权所有:济南心理卫生协会   单位地址:济南市英雄山路136号
联系电话:13698625333 传真:053186913516 Email:jnxlwsxh@sina.com
浏览次数